低氧训练是高原训练的创新发展(1)

发布日期:2018-02-27 浏览次数:1948

----高住低练HiLo训练法

      1、前情回顾

前面两篇我们介绍了高原训练,1968年的墨西哥城奥运会是一个引爆点,使世界各国开始普遍认可高原训练。但高原训练又是一位怪脾气的魔法师,对路子了,他会让你的氧运输能力、心肺指标等悄悄的发生向好变化,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生物学基础;不对路子,他又会让你难以驾驭。

2、低氧训练是高原训练多元化发展的结果

为克服高原训练使运动员VO2max(最大摄氧量)降低、训练后的疲劳难以恢复等缺点,同时根据高原训练的实质是利用高原低氧(而非低压)环境的原理,一个火花引爆了另一个热点---低氧训练,即在平原地区模拟高原低氧环境开展训练。

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,高原训练已从传统的高原居住、高原训练发展了以下四种主要的低氧训练方式(具体每种低氧训练法我会分四期一一介绍,不想一次性把大家整晕)。

      3、高住低练HiLo训练法的提出

HiLo是美国学者Levine于1991年首先提出[1],英文原意living high–training low,“高住”即让运动员居住在高原或人工低氧环境,“低练”是训练在平原或较低海拔的地方。

Levine将39名长跑运动员随机均分成3组,分别为高原训练组(2500m)、HiLo训练组(高住2500m/低练1250m)和平原训练组。4周训练后,HiLo训练组获得了与高原训练组相同的向好血象变化,从运动能力来看,三组中HiLo训练组最明显,见图2。

      4、HiLo训练法的发展

HiLo提出后,芬兰、瑞典、挪威、日、美、澳等国很快建立了HiLo实验室或训练中心,开展相关研究和应用。

     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日本的情况。日本一直苦于没有适当的高原基地让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。因而从1963年就开始用低压仓代替高原进行模拟高原训练,并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绩。HiLo训练理论一经提出,日本马上动用这些设备进行研究,并成立了高原训练环境系统研究会。

      5、我国开展HiLo情况

我国最早开展HiLo研究的是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。他们于1998年建成低压氧舱,并承担了《我国田径耐力性项目模拟高原训练的研究》课题。他们的研究表明,6位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经3周的HiLo,血红蛋白和无氧阈速度显著提高,并在随后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,有3人获得4项第1名。

     现在,我国已有许多省市的体育科研单位,如上海、江苏、北京等都拥有低氧设施用于HiLo研究与应用。尤其北京体育大学低氧训练中心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,是目前世界第二大低氧训练基地。中心有21间低氧卧室,可以模拟4000m内任意海拔高度。


6、小结

HiLo被认为是一种改进的高原训练,让运动员“高住”的目的是通过低氧暴露提高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的能力,“低练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运动量和强度无法保证,骨骼肌工作能力下降等问题。

      但HiLo也不完美,有两个缺点:一是低氧睡眠用的低氧卧室造价高、能耗大;二是低氧睡眠同样对运动疲劳恢复不利。


     7、参考文献:

[1] Levine BD.“Living high-training low": the effect of altitude acclimatization / normoxic training in trained runner : [J]. Med. Sci.Sports Exere,1991;23:525.

[2] 胡扬. 耐力训练的新方法—(HiLo)高住低练法. 体育科学2001(3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