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军队战斗力要看数量更看质量

发布日期:2018-01-11 浏览次数:2023

“兵在精,不在多,斯言至矣。盖谓兵力之大小,不在其数量,尤其在品质也”


提升军队战斗力要看数量更看质量


——学习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贯穿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之八


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如何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数量和质量关系的优化程度。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征程中,习主席深谋远虑,统筹谋划数量规模,着力提升质量水平,明确要求“打造精锐作战力量,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,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”,指明了我军战斗力建设的基本方向,闪耀着军事辩证法的思想光辉。


数量和质量是军事辩证法中的重要范畴,是军队战斗力强弱的内在根据


唯物辩证法认为,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,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。军队的数量与质量是军事辩证法的重要范畴,二者有机联系、内在统一。一方面,军队的数量体现并保障着军队的质量,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,兵力和兵器众多者在战争中总是展现出不可轻视的优势;另一方面,军队的质量又制约着军队的数量,质量较高的军队往往能以少胜多。军队的数量与质量相互补充,相互转化。一般来讲,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相对弥补质量上的缺陷,而质量上的优势又可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。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争,战争初期,德国利用质量优势取得重大军事胜利,苏军一路溃败;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德国因兵力不足深陷苏军重重包围之中导致惨败。


军队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,是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。冷兵器时代,交战双方使用的武器和战术技术因简单而少有差异,战斗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数量。以火器为标志的热兵器时代,新的军兵种相继涌现,武器的强大与军队机动力的提高,使战斗力大幅度提升,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数量,同时取决于质量。机械化、信息化战争的今天,大量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,为提升军队的质量水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手段,发达军队与落后军队正在形成新的“代差”,质量因素在战斗力建设中已经跃居主导地位,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。习主席深刻把握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演变趋势,着眼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,领导和部署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,通过裁减军队员额、优化结构编成等一系列举措,注重以结构功能优化牵引规模调整,推动我军战斗力建设向前发展。


与时俱进,不断深化对军队数量和质量辩证关系的认识


军队数量和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,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关注的热点。军事家孙武曾说:“兵非益多也”。近代军事家蒋百里一针见血指出:“兵在精,不在多,斯言至矣。盖谓兵力之大小,不在其数量,尤其在品质也。”纵观古往今来的军队,胜利者无不是很好把握了敌我双方的优劣,更胜一筹地发挥了规模结构效益。

我军自诞生之日起,就高度重视统筹数量和质量关系。建军之初,兵力不足是我军的短板弱项,不断壮大队伍是革命所需。与此同时,我们队伍的质量建设也从未停止过。毛泽东指出,我军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,虽然占据了政治上的绝对优势,但是在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当中,还是要不断壮大自己,在保证数量基础的同时,要注重质量建设。“兵多不胜养。”抗战结束后,面对新形势新任务,毛泽东提出:“兵贵精不贵多,仍是今后建军原则之一。”建国以来,走精兵之路是我军一以贯之的方针。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,我军规模结构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,特别是老旧装备、非战斗队伍比重偏大,新型作战力量薄弱,与我军新的使命任务不相匹配,已经到了必须抓住时机促成质变、实现战斗力跃升的关键时刻。然而,“精”不意味着放弃数量建设。应看到,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,仍然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,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、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,维护国家统一、维护领土完整、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。同时,我军还承担抢险救灾、国际维和、国际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,还要应对地区恐怖主义、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活动威胁。“兵少不足卫”,军队保持一定规模是防御必需。习主席指出,军事力量能不能成为保底的手段,要看数量,更要看质量。这一重要论述很好地把握了世界大势和我国国情,为我军规模结构建设指明了方向。


把握数量和质量辩证关系,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


走精兵之路,有利于我军进一步调整优化规模结构,把军队搞得更加精干、编成更加科学;有利于集中资源,加快信息化建设,提高建设质量。我们应按照习主席指示要求,积极稳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,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。

坚持减少数量、提高质量,优化兵力规模构成,打造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常备军。长期以来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,我军总的数量规模还有些偏大,军兵种比例、官兵比例、部队和机关比例、部队和院校比例不够合理,非战斗机构和人员偏多,作战部队不充实,老旧装备数量多、新型作战力量少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。尤其要看到,面对我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新形势,面对我军使命任务拓展的新要求,更加需要聚焦力量体系的短板弱项,深入推进改革,彻底解决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解决好的深层次矛盾问题,全面提高我军能打仗、打胜仗能力。


坚持体系建设、一体运用,调整力量结构布局,打造以精锐作战力量为主体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。构建具有陆、海、空、天、电、信息等全维领域强大作战功能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,已成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所在。习主席指出,要强化信息主导、体系支撑、精兵作战、联合制胜的观念。他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,注重构建新体制下联合作战力量体系,注重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。这轮改革最先启动的是重塑领导指挥体制,形成军委管总、战区主战、军种主建的新格局。其中,将构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作为重中之重,完善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、健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,可以更好地把诸军兵种力量统起来、联起来、用起来。联合指挥的基本依托是信息网络。习主席明确要求,要扭住网络信息体系这个抓手,把各种作战力量、作战单元、作战要素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。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发展最新成果,大力培养信息化建设专门人才,全面加强软硬件建设,尽快构建真正适应联合作战要求的、足以支撑联合训练与作战的信息网络。


坚持需求牵引、创新驱动,改革作战部队编成,打造具备多种能力和广泛作战适应性的部队。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,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。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的发展变化,对优化部队编成、提升多种作战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,主要表现为:由能量主导制胜向信息主导制胜转变,由规模制胜向精确制胜转变,由歼敌制胜向破体制胜转变,由要素叠加制胜向整体联动制胜转变。这就要求我军必须尽快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,部队编成向充实、合成、多能、灵活方向发展”。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推动军事理论、技术、组织、管理、文化等各方面创新,不断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,争取实现“弯道超车”,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,努力“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、有效履行使命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”。


(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 汤晓华)


声明:本网站对所有原创、转载、分享的内容均保持中立,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。本网站发布的文章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著作权人友情提醒并联系编辑人员删除。